经济学原理入门宏观篇:一种文明的视角
活着&变多:生命选择了一条生产和分配的最优化道路
在 中用 “模拟文明” 的方式考察了一个经济体从 0 到 1 演化的过程中会遇到的核心问题,以及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其中最重要的结论是:
- 每个组织都做自己最擅长的事(经专业同学的指正,是每个组织都做自己机会成本最小的事),社会总蛋糕才可以最大化。最大化的蛋糕,具备让每个参与方都突破仅靠自己生产时能获得的物品组合边界的潜力 ——这就是生产的比较优势理论
- 但潜力只是潜力,蛋糕怎么分配是接下来的关键 —— 少数家庭时可以依赖协商,当规模达到成千上万甚至上亿人参与时,自然形成了一种分配机制 —— 价格,价格机制就是市场中看不见的手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告诉我们:自然经济体运转的核心就是生产和分配。
但是要注意,在微观经济学出现之前,这个世界就已经在这么运转了。在《国富论》出现之前,一个国家的人们就已经在专业化分工,已经在通过市场进行交换。也就是说,人类文明在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没有深入的理性了解之前,冥冥之中,自己就在走一条生产和分配的最优化路径。
这种最优化路径的成果显而易见,通过专业化生产把蛋糕做大和价格机制分配蛋糕,支撑了人口的极速增长:
当然从上图中可以看到,工业革命之后人口几乎是指数式增加,说明技术当真成为了第一生产力要素。但是这种生产力的进步带来的果实,需要通过经济系统才能送到每一个人手中。这种分配机制让人类的地域分布开枝散叶了,人们不必住在农田旁边才能吃到饭,也不必住在水边才能吃到鱼,不必家里有纺织厂就能穿到衣服。
马尔萨斯所担心的人口陷阱并没有出现。
这或许就是生命给自己选择的路,如果生命的目的是活着并体量最大化的话,它的目标已经达到了。严格来说这也不能说是生命给自己选的路,而是进化中出现的最优化策略 —— 那些不参与市场交换的,不愿意交换的群体,因为只能限制在自己的生产能力边界内,生存能力不具备优势都被淘汰了,剩下的群体要么本身就在交换,要么就学会市场交换。
文明的追求:人类文明并不只是 “活着且变得更多”
对人类来说,活着且变得更多远远不够,我们不但想知道世界是怎样的,我们心中还有一个模糊的理想世界的样子,我们想到达那里。
所以除了按照冥冥之中选择的路继续走下去之外,我们还要知道 “世界应该是怎样的”,我们现在到了哪里,以及我们怎样才能到达那里。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更多的是关于这个世界是怎样的(一种描述性的理解事实),而不是这个世界应该是怎样的(一种规范性的价值判断)。
文明的目标:人类幸福的最大化
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目的吗?如果没有的话,世界上 70 多亿人口每天这么辛苦的忙碌是在干什么?只是为了活着吗?很多哲学家思考过这个问题,这里简单提及一种,就足够理解接下来宏观经济学中要聊的内容了。
其中一种是 “功利主义”,他们说 “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应该是让整个社会的幸福最大化”。
但到底怎么样才算社会的整个幸福最大化?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这些进一步的问题都很棘手,严格来说并没有一个真理式的答案。
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讨论并不是本文的目的,但像上一篇文章一样,我们可以确定无疑的说:想知道什么是幸福和怎么样让人类的幸福最大化不容易,但它的反面是清晰的:吃不饱、穿不暖、看不起病等这些都是不幸福的。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这么说:幸福的达成往往具备某些要素,尽管这些要素不是幸福的全部。
其中一种核心要素是:一个富足体面的生活水平,且这种生活水平要稳定
生活是否富足:真实 GDP 和 CPI
无需进行复杂逻辑推理,仅根据常识我们就很容易知道:一个家庭的真实生活水平,取决于这个家庭能获得的物质和服务组合数量。
每个家庭都通过经济体链接到一个共同命运中,最终以国家为单位联系在一起。
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目前的政治方法无法具体到每一个家庭,只能更整体的看待人民的生活水平:一个国家的真实生活水平,取决于这个国家可获得的物质和服务组合数量,这就是真实 GDP 的意义 —— 它量化的反应了蛋糕有多大。
真实 GDP 是指国内生产总值,它衡量一个国家的人民到底获得了怎样的一个物品和服务总量。换句话说,它衡量一个国家人民的普遍生活水平。不过我们永远需要记住,蛋糕有多大只是人类的问题之一,蛋糕怎么分是人类的问题之二(基尼系数),幸福最大化不能只是一个整体上的概念,它应该关怀到每一个人。
在微观经济学中我们聊到:蛋糕的有序划分主要依赖价格机制的调节来实现。
从宏观上看也是类似的,可以通过消费物价指数 CPI(Consumer price index)来辅助判断国民获取物品和服务组合的能力。但本质上仍然是价格机制那一套,前面解释过真实 GDP 的重要性之后,CPI 也容易理解:当把人类看成一个整体时,除非和外星人做生意,否则人类永远都只能获得人类自己生产的物质和服务。

生活是否稳定:物品和服务在时间分布上的稳定性
这一部分其实应该在中就应该讨论。好在现在也不晚,我们还是再次回到古代,以一个古代家庭为例开始聊这件事情:
一个家庭在一年中可获得的物品,比如土豆,取决于当年的生产能力,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每年的气候,土豆种子,土壤状态等都不一样,所以必然会有的年份生产的多,有的年份生产的少。如果这个家庭不想点办法的话,那么他有些年份会吃太饱,而有的年份则要挨饿。
于是「储藏」行为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储藏物品的技术,给了一个家庭平稳不同年份生活水平的能力。
谁也不想一年好一年差,大家都想过稳稳的好日子,对于人类文明整体也是一样。所以人类的第三个关键问题出现了:
- 把蛋糕做大
- 把蛋糕分好
- 把蛋糕做大做好这种状态持续下去
文明的目标不但想要幸福,更想要稳稳的幸福。
想做到这一点是困难的,在现实世界中,存的粮食会坏掉,存的电子产品会落后,可能只有茅台越存越香(开个玩笑)... 想要满足上面第 3 点是不可能的,总的来说有两个原因:
- 严格来说,多数东西都无法长久存在 —— 即便是一些可以长期存在的,长期存储成本也很高
- 人们的消费需求上限很高 —— 正所谓欲壑难填
所以真实世界中,每年可获得的物品和服务总是会有一些波动,存货和消费也会有一些波动,而且这些波动很难说有什么周期性的规律。
宏观经济学的终点?
至此,看起来我们好像已经走到了文明模拟的尽头了。我们已经走到了最大的那个问题面前:文明的终极目的(实现自身幸福)和达成这个目的的途径。
结合前文中的福利经济学部分,问题似乎都已经得到了清晰的定义,宏观经济学主线中还有什么别的重要的问题要研究吗?

根据我们对宏观经济学的实际认识,问题并没有这样结束。
我们还有另外一个重要问题需要进一步回答,它的核心是关于货币的。
货币中性论:货币的善与恶
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几乎没怎么提过货币,看起来原因很简单:货币只是一种经济交换的中间手段,原则上来讲,人们能生产的东西和能消费的东西都和是否存在货币这个中间物没关系。对应技术哲学中的 “技术中性论”,这种货币与实体经济无关的哲学叫 “货币中性论”。
技术中性论在技术哲学中早已破产,货币中性论的遭遇也有一些相似:
上述货币与实体经济无关的结论在长期(比如 10 年以上)是成立的,但在短期(比如 5 年以内)却只是一种错觉:货币是一种技术,经济体引入这种技术的时候,技术反过来也塑造了经济体自身。
为什么货币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它的力量来源于什么?
货币的善:效率提升、跨空间和时间调配资源
我们都知道货币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好处:货币是价值的中间物和价格的计数物,经济中的交换因此而得以更高效的进行,它不像物物交换那样,依赖于交易双方必须同时想要对放的东西。
但货币还有其他好处,以下内容来自维基百科:
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在《货币与交换机制》(Money and the Mechanism of Exchange)(1875) 中分析了货币的四个功能,这些概念期后被广泛用于宏观经济学课本。
人们还可以通过货币来实现价值存储和延期支付。这两种货币功能,帮助人类实现了生产力和物品服务在空间与时间中的调配。理解这一点非常十分以及及其重要。
货币如何实现生产力在物品和物品服务在空间和时间中的调配?
答案是:信贷市场,信:信用;贷:借钱。说白了信贷市场就是靠信用借钱和还钱的市场。
举例来说:
父母给在城市上学的子女汇款,属于是家庭内部的价值转移,这是一个接近于纯粹空间价值转移的例子,形态比较简单,所以这里我们不重点分析。
下面看另外一个例子:
河南的家庭挣到了钱(钱作为价值中间物,对应着 “对价值的索取权”),出去开支之后,把它存到银行里(储蓄)。杭州的一个家庭最近想办个厂房,但钱包比较紧张,他就需要靠信用去银行贷款,并承诺在将来的某个时间归还这笔钱(也即归还 “对价值的索取权”)。

因为时间总是在流动,所以价值在空间中的调配必然伴随着在时间的调配。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 “价值索取权” 在此处和他处,在现在和未来的流动。这种流动让闲置的 “价值索取权” 运转了起来,让想生产物品但又达不到条件的人,通过借贷的方式进入生产,这种总生产的扩充进一步提升了经济体的效率。
由于货币是如此之大的提升了效率,所以信贷市场成为能与【企业 - 劳动力】、【商品 - 消费者】两大市场并列的第三大市场。
信贷市场中交换的是信用(一种偿还能力)和货币(对价值的索取权),而其中的调节机制就是大名鼎鼎的 “利率”,利率是对借贷者 “偿还能力” 的量化,也是借贷的成本(这里我们没具体说到底是什么利率,是因为信贷市场中的利率都基本都是正相关的,随便什么利率都可以)。

货币的恶:经济体到底需要多少货币?
我们知道,货币作为交换中间物而存在,每进行一次交换货币就流动了一次。那么紧接着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我们到底需要多少货币?
这取决于两点(这两点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 一共有多少东西要完成交换
- 人们交换物品服务的速度 —— 比如人们每天的衣食住行
人们因为需求才会进行交换,一次交换其实就是满足一次需求,而人类每天的需求总量可以说是比较固定的,所以人们每天交换的次数也是相对比较固定的,而货币流动就是交换产生的,所以货币流动应该是比较固定的,经济数据统计也支持这一点:
因为货币流通速度是相对确定的,而真实 GDP 又只跟客观的真实生产率有关,所以需要的货币量是确定的:
需要的真实货币量 = 真实 GDP/货币流通速度
经济体能否保证实际流通的货币量等于需要的真实货币量?
如果人类是机器人,彼此可以秒级的协同的话,这一点是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可以掌握市场的一切信息,市场上的钱少了(可能是被存在床底下了,没存到银行里,所以无法参与流通),就秒级增加一些进去,如果市场中的钱多了,就赶紧收起来一些。
但人类不是机器人,不可能掌握市场中的全部信息,经济系统也不可能像机器系统那样这么快的传递信息和做出响应,没人知道你家床底下是不是藏着个小金库,即便是知道,也不知道你会什么时候把它拿出来花掉。
人类会为了均衡自己在时间中的价值索取权(比如年轻时攒钱,老了再花),而把货币藏起来,这样可以适当分散化自己在未来的风险(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通过货币来跨时空调配价值)。人类也可能会因为一些原因突然减少花销或者增加花销。
这都导致一个结果:市场上流动的钱,往往不等于根据真实 GDP 计算出的需要的真实货币量。
这个结果会带来一些问题:
- 人类无法准确计算货币蕴含的真实价值,只能根据心理预期来计算
- 预期乐观时,很可能就减少储蓄,增加开销,导致可流通的货币变大
- 预期悲观时,很可能就增加储蓄,减少开销,导致可流通的货币变小
我们前面提到
- 商品 - 消费者、企业 - 劳动者两个市场中,价格机制让这两个市场达到效率最优状态
- 信贷市场则调配了整体的货币供给,且增加了总经济体的生产效率。利率会将其调整到一个理想的均衡状态
而货币的波动则会同时影响这三个市场中的均衡,所以当下宏观经济学很多精力投入到了对这一过程的研究中,目标是:想办法维持这些宏观市场的最优状态。凯恩斯则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全球各个央行,最著名的当属美联储(因为美元的地位)。这些金融机构通过调整利率来控制货币的需求与供给,试图达到这个目标。
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银行准备金等都是和这个过程相关的更细节的概念。
当市场中的货币超过真实需求时,就会发生通货膨胀,如果增加过快超出太多,就会形成超速通货膨胀。本文的主要目标是串起宏观经济学中的主线,这些内容都属于分支逻辑了,这里不再展开。
另外国际贸易和外汇市场也同样属于一条支线,也并没有离开上述所讨论的范围,这里也不再展开。
结语
理解宏观经济学需要注意两点:
- 理解人类文明的目标和功利主义等观点
- 理解货币的意义,以及货币给宏观经济带来的好处和问题
最后再对经济学的结构做一个完整串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