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NaaS 合并在即,现在是不是抄底瑞思 (REDU.US) 的好时机?
编辑 | 于斌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被中概股 “退市风险” 萦绕头顶的瑞思 (REDU.US),或将在 6 月底彻底迎来 “转折点”。
4 月 29 日,瑞思教育举行临时股东大会,审议与批准了公司与电动汽车服务商 NaaS 的合并,获得了 99.85% 的投票通过率。外界解读,NaaS 借壳瑞思上市走到了 “最后一公里”。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到了该抄底瑞思的时间点了?
结合 NaaS 业绩表现、行业空间及内在价值等多方因素来看,小编给出的答案是 “YES”。
据此前双方签署的《合并协议》披露,交易完成后,NaaS 将成为瑞思教育的全资子公司。NaaS 现有股东和瑞思教育现有股东将分别拥有合并后公司约 92.9% 和 7.1% 的已发行股份。以此观之,这一次《合并协议》更像是 NaaS 借壳瑞思教育登陆纳斯达克的交易。
因此,我们从上文提到的角度进行推测,便可以推出这一答案,如下:
一是,领先的市场地位和豪华投资团队加持下,NaaS 经营业绩呈 “跨越式” 增长。
据了解,NaaS 为一家位于中国占据领导地位的电动汽车充电桩服务商,目前,NaaS 于中国市场所覆盖充电桩数量达约 24 万个,其中近 70% 为直流快速充电桩,所服务电动车驾驶员达 180 多万名。2021 年中国电动汽车公共充电量中约有 18% 是通过 NaaS 完成。
与此同时,该公司隶属于能链。而能链作为一家能源产业物联网公司,先后获得招商局资本、中金资本、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子基金、贝恩资本、华润资本、招银国际、小米、蔚来等国有控股基金、国内外知名基金以及电动汽车企业龙头的注资。以此来看,NaaS 背后的投资团队力量不容小觑。
在领先的场地位和豪华投资团队加持下,NaaS 的经营业绩增长迅速:以营收而言,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的年度总收入约为 2400 万至 2500 万美元,比截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的年度总收入约为 500 万至 600 万美元有大幅增长。
二是,充电桩行业 “大有可为” 的发展背景下,NaaS 未来业绩增长确定性较高。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1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电动汽车销量为 340 万辆,约占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的 53%。据乘联会最新预测,2022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有望突破 600 万辆,市场渗透率在 22% 左右——已提前到达 20% 的拐点。
新能源汽车大势所趋之下,充电桩作为产业链上重要一环自然也大有可为:根据 CIC 的数据,预计到 2030 年,公共直流快充的数量将增长到 794 万个。2016 年、2020 年和 2021 年,中国的公共直流快充分别占公共充电桩充电量的 59.6%、83.5% 和 90.1%,预计到 2030 年这一比例将达到 95%。由此可知,在发展迅速的行业规模利好下,NaaS 未来业绩增长确定性较高。
三是,用 PS(市销率)估值法去测算,NaaS 的内在价值正处于明显的低估状态。
考虑到充电桩企业仍处于烧钱的亏损状态,所以市场对于充电桩企业的估值体系与互联网科技企业相似,均以市销率 (PS) 作以重要指标。截至 4 月 28 日,ChargePoint 、EVgo、Blink 等美股 5 家充电桩企业平均 PS 为 53.73 倍,中位数为 39.8 倍。
故此,如果以 NaaS2021 年最低营收预估 2400 万美元计算,套入 53.73 倍的平均值 PS 计算,则 NaaS 对应的市值约为 13 亿美元。需要指出的是,考虑到此次交易在 2022 年年中方能完成,故此整个估值逻辑需要延展到 2022 年全年作为参照系。
那么,NaaS2022 年的业绩估计可以达到多少呢?如果将历史作为一个坐标,2021 年其增速是 4.8 倍,那么 2022 年营收预计在 1.152-1.2 亿美元之间;哪怕打个大折扣,以 100% 增速计算,这个数据也在 4800-5000 万美元之间。基于上述数据推算,NaaS 的市值或将不止于 13 亿美元。
众所周知,在 “双减政策” 和 “退市风险” 的影响下,过去一年来,瑞思股价一路下跌,甚至于下跌至 2 月份的不到 1 美元,市值也缩水至不到 0.5 亿美元。截至 5 月 12 日,该股收于 1.06 美元,市值仅为 0.63 亿元。两相对比之下,NaaS 的估值显然是被大大低估了。
由此,不难看出,在合作即将尘埃落地、成长性极高及估值被明显低估的多重因素加持下,到了该抄底瑞思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