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隆汇
2021.07.06 07:32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CRO 龙头带崩医药板块,9 成个股暴跌!仿制药的好日子到头了?

近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发布一则 “关于公开征求《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意见的通知”。在药物进行临床对照试验时,应尽量为受试者提供临床实践中最佳治疗方式/药物,而不应为提高临床试验成功率和试验效率,选择安全有效性不确定,或已被更优的药物所替代的治疗手段。新药研发应以为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选择为最高目标,当选择非最优的治疗作为对照时,即使临床试验达到预设研究目标,也无法说明试验药物可满足临床中患者的实际需要,或无法证明该药物对患者的价值。受消息面的影响,7 月 6 日开盘,港 A 市场 CRO 概念股全线下跌。截至发稿,A 股泰格医药大跌近 11%,美迪西跌超 10%,而 10 日内跌近 30%;泰格医药跌超 7%,药明康德跌超 4%;港股泰格医药大跌 8.6%,药明生物、方达控股大跌超 7%,康龙化成跌近 6%,药明康德跌近 5%。这个趋势也从 CRO 板块蔓延到了整个医药板块,港 A 市场医药板块迎来黑天鹅,正海生物、通策医疗、拱东医疗跌停,艾博医疗暴跌 16%,心脉医疗、慧康医疗、昊海生科、跌超 10%。伟思医疗触及跌停,大热的 “眼科茅” 爱尔眼科暴跌超 7%,医美巨头爱美客重挫近 7%。

近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发布一则 “关于公开征求《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意见的通知”。

在药物进行临床对照试验时,应尽量为受试者提供临床实践中最佳治疗方式/药物,而不应为提高临床试验成功率和试验效率,选择安全有效性不确定,或已被更优的药物所替代的治疗手段。
新药研发应以为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选择为最高目标,当选择非最优的治疗作为对照时,即使临床试验达到预设研究目标,也无法说明试验药物可满足临床中患者的实际需要,或无法证明该药物对患者的价值。

受消息面的影响,7 月 6 日开盘,港 A 市场 CRO 概念股全线下跌。截至发稿,A 股泰格医药大跌近 11%,美迪西跌超 10%,而 10 日内跌近 30%;泰格医药跌超 7%,药明康德跌超 4%;港股泰格医药大跌 8.6%,药明生物、方达控股大跌超 7%,康龙化成跌近 6%,药明康德跌近 5%。

这个趋势也从 CRO 板块蔓延到了整个医药板块,港 A 市场医药板块迎来黑天鹅,正海生物、通策医疗、拱东医疗跌停,艾博医疗暴跌 16%,心脉医疗、慧康医疗、昊海生科、跌超 10%。伟思医疗触及跌停,大热的 “眼科茅” 爱尔眼科暴跌超 7%,医美巨头爱美客重挫近 7%。

如此看来,这波由 CRO 概念股带起闪崩,极大的影响了整个医药行业,疯涨的医药行业泡沫要被戳破了吗?


1

中国医药的至暗时刻


十七年前,中国医药产业迎来了 “疯狂” 的一幕,仅 2004 年一年内,国家药监局受理了包含仿制药的 10009 种 “新药” 的申请,而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仅受理了 148 种。

而这种疯狂伴随的是,医药审批成为了 “明码标价的商品”,药品临床试验数据多数造假,大量劣质甚至无效药进入市场,再经过经销商层层加价、医院吃满回扣后,流入百姓的手中。

此次爆发之后,2005 年开始中国医药行业自此进入了几近停滞的十年寒冬,2013 年药品审评中心批准上市的药品,仅有 416 个。医药审批也从 04 年的 “大跃进” 骤然转入 “停滞不前” 的境地。

截至 2015 年,一共积压了 2.1 万件药品审批,其中仿制药占 80%。有药品研发机构的负责人称,“以目前的审批速度,中国患者要吃上已经研发好的药,光拿批文号就要等 16 年。”

时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吴浈称,“很多企业在资料还不完整的情况下就申报,甚至还有作假的情况,对这样的药品,监管不敢批。”

而在这个时刻,出现了一个打破 “没有创新药、看不到未来” 的医药行业的标志性事件,后来也被称为是医药行业 “七二二惨案”。

2015年7月22日,国家食药监局发布《关于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要求申请上市的 1622 个药品注册申请的企业自查,数据不真实的要主动撤回,821 家药企面临割肉抉择。如果发现数据造假,不仅要立案调查,并且三年内再度申请的药品不予受理。

这一次,药品造假者自己种下的苦果也只能硬生生的往肚子里咽了,同济医院、协和医院等大三甲医院也没有幸免,最终 1622 个药品注册申请中,撤回了 85.5%。

在此事件之后,同年 8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被称为是中国创新药史上最重要的“44 号文”,重新定义了新药和仿制药,提高了把审评门槛。

此前,不论在境外是否上市,只要未在中国境内上市的都叫做新药,修改后,标准和美国 FDA 一致:此前境内外都未上市的药,才能称为新药。

而仿制药的判定也从仿制有国家标准的药,直接提高为 “原研药”。大部分混入 “新药” 的药品,瞬间失去了专利期的保护伞,堕入了仿制药行业。而和国外接轨的 “新药” 在审批上将一路绿灯。

多少年后再度回望,“722 惨案” 也许可以成为制药史上一座具有意义的里程碑,会有很多人都会感谢这次的核查。

但新的问题也在悄然生长。


2

“Me-too” 时代已经终结


近年来,在贪婪血腥资本的助推下,创新药行业乱象丛生,很多 “创新” 药企不去发现更加优秀的药物分子,而是扛上 “创新药” 的大旗,对已经上市的创新药寻求小修小改,再套上一个个绚丽的故事。

其中肿瘤相关药物的问题尤为严重,根据国家 6 月 21 日发布的年度药品审评报告显示,2020 年 CDE 批准了 650 项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申请项目,其中化学药 355 项,生物药 294 项。而这些 IND 申请,大部分的项目要么是讲故事,要么是直接销声匿迹。

(2020 年 1 类创新化学药 IND 申请情况)

而《指导原则》的发布,被视作是对目前严重研发 “内卷” 肿瘤药物的一记重拳,目前有很多 Biotech(生物科技)靠着有套利需求的资本催化,与 CRO(医药研发外包)企业合作购买研发管线,最后抱团上市套利。

而生物科技研究团队、资本与 CRO 企业互相画饼,侵占了本已有限的临床资源,浪费大量资金以催生出批量的 “Me-too” 创新药研发项目,创造出一个个资本神话和 “新药” 传奇。而一大批 CXO(医药外包服务)企业涌现,行业也空前繁荣,市场中也出现药明康德、泰格医药、康龙化成和凯莱英等一批 CXO(CRO、CDMO)大牛股,形成所谓的 “黄金赛道”。

这些 “Me-too” 药物,避开 “专利” 药物的产权保护的新药研究,以现有的药物为先导物进行研究,进行分子结构改造或修饰。但为了圈钱一味盲目上市的 “Me-too” 药物,无疑是搅乱创新药的研发。

这么看来,政策的发布是对进行 Me-too 类药物研发的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鱼目混珠的 Me-too 时代已经过去离去。而作为它们下游研发外包服务商的 CRO 行业可能面对订单数量骤减等情况,迎来结构的分化。


3

看似是尖刀?实则是双刃剑


受消息面上的影响,昨日市场上就已有所反映,截至 5 日收盘,CXO、CRO 相关股票大跌,泰格医药 A 股收跌超 5%,H 股收跌超 3%;药明康德和康龙化成在上一个交易日双双暴跌之后,昨日依然以下跌收报;临床龙头股美迪西收跌 6.07%,上周五大跌超 13%,最大跌幅一度超过 14%。

虽然市场反应剧烈,但是业内普遍认为,政策虽然打压了 Me-too 药品,但对创新药企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有了这个指导原则,创新药的春天真的到来了。

业内人士表示,《指导原则》把药企人一直在想的、一直以为难以实现的很多方面,都表达了出来,而此次的原则也是延续了 2015 年以来,CDE 一贯的政策改革趋势。

而政策的发布究其根本,并不是为了打压有创新药研制能力的医药龙头企业,而是解决当下市场乱象丛生的现状,让一些鱼目混珠的劣质药企知难而退,“马太效应” 或将会进一步显现。

对于中国的医药行业来说,研制创新药还要不要?一定是要的!而且未来还会出现越来越多优质的 Me-better 和 Me-new 的创新药物。

那这么来看,对这些药物有效性的判断就必须经过临床试验后才能得出结论,而药物一旦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研发外包的订单就已经在 CRO 企业的手中了。

从中国临床试验 CRO 市场规模来看,从 2016 年的 17 亿美元上升至 2020 年 44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26.8%,预计 2021 年将进一步扩大至 56 亿美元,将呈快速增长趋势。

对于真正有能力的生物医药和研发创新药的企业来说,有优秀龙头 CRO 的加持,从临床(患者)需求的角度找准产品定位,拿着更加优秀的动物实验数据向监管层申请的临床试验的时候,有什么理由埋没优质的创新药呢?


4

总结


从整个医药生物板块来看,6 月 21 日至 7 月 4 日内板块涨幅为 2.76%,而年初至今,医药生物板块涨幅为 10.71%,其中细分行业的医疗服务、中药和医疗器械分别大涨 30.14%、25.85% 和 14.61%,可以说是绝对的大牛赛道。

因此在此次消息面的刺激下,前期涨幅太大、获利盘较多的 CXO(CRO)产业在此时出现了整体的回撤,也是估值过高的合理回落。

从中长期来看,目前 CRO 行业保有较大的增量市场,投资者可以选择估值相对合理、基本面稳固的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