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Facebook,哦不,是 Meta 将迎来海啸级机会

美东时间 10 月 28 日,Facebook 将名字改为了 Meta,寓意 Metaverse(元宇宙)。

人类正在不断拓展两个世界。

一个是物理的世界,它更多由移动原子塑造,核心驱动力将是马斯克的特斯拉。
 

一个是虚拟的世界,它更多由移动比特塑造,核心驱动力将是扎克伯格的 Meta。

在两个世界之间,移动比特和移动原子连接处,或者说移动比特驱动原子加速的地方,统治者是贝佐斯的亚马逊。

原子是物质的最小构成单位,比特(Byte)是信息的最小构成单位,移动比特可以驱动移动原子加速移动,比如亚马逊、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美团、Uber、滴滴,人类通过操纵移动比特,进而操控了原子移动。
 

你动动手指,万物移动,配送到家。

在中国这个自成体系的独立市场,我们也有自己的三股力量。
 

腾讯——当然也不排除是字节跳动,他的名字就叫 Bytedance——当然最大的可能是腾讯,代表着未来虚拟世界的方向。
 

电动三傻中的一家可能类似于特斯拉之于世界,代表着中国人对物理世界的探索方向。

美团——当然更多人可能觉得是阿里巴巴——但我个人倾向于认为是美团,将类似于亚马逊之于世界,代表着中国人在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中间的连接探索。

言归正传,本文重点讨论 Facebook,涉及的主体包括:
 

Facebook 发展简史;
 

Facebook 三季报表现;
 

元宇宙是 Facebook 的海啸级机会;
 

为什么是 Facebook?

一、如何成为 Facebook
 

Facebook 的使命是:赋予人们创建社群的权力,将人们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要达成这一使命,它要做的就是:将越来越多的人连接起来,并让他们分享、互动得更多。
 

(需要 Facebook 最近 36 个季度日活、月活,请在公众号后台发消息 FB,自动获取相关数据)
 

笔者从 Facebook 的年报中统计了它历年的数据,2009 年到 2021 年 Q3,Facebook 的月活从 3.6 亿增长到了 29.1 亿,增长到了当时的 8.1 倍;日活从 1.85 亿增长到了 19.3 亿,增长到了当时的 10.4 倍。
 

截止到 2021 年 10 月最新数据,全球大约 77 亿人,相当于全球每个月有 37.8% 的人口登陆 Facebook,每天有 25.1% 的人口登陆 Facebook。
 

这比世界上任何应用都更多。

Facebook 的日活和月活数据经历了相似的增长曲线,2009-2012 年是它的高速增长期,每年的增长速度都超过了 25%,整体而言日活增速稍快于月活增速,这也印证了第一张图的日活/月活数据逐年提升的数据表现,比值从 51% 提升到了 59%。
 

2013-2017 年,Facebook 的用户增速进入次高速增长期,增速维持在 10-20% 区间,且日活增速仍然稍快于月活增速,相对应的,这期间它的日活/月活比值从 62% 提升到了 66%。
 

2018-2021 年,Facebook 的用户增速进入了中低速增长期,增速基本维持在 10% 以内,除了 2020 年因为疫情加速用户增长反弹。日活和月活的增速基本一致,所以日活/月活比值也维持在 66% 不变。
 

纵观近 13 年的情况,Facebook 不仅持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日活/月活比值提升也说明它的用户活跃度在提升。
 

Facebook 做到了它希望自己做到的事情:将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连接起来,紧密团结在一起。

顺其自然地,它的收入也水涨船高。

从 2009 年到 2020 年,Facebook 的收入增长到了 110.64 倍,11 年 CAGR(年复合增长)高达 53%,2021 年前三季度同比仍然大涨 45.5%。
 

显然,Facebook 的营收增速远高于日活和月活增长。
 

简单而言,Facebook 的营收=月活 * 月活用户年度 ARPU。

当月活 12 年增长到 8 倍多,ARPU 增长到近 18 倍,营收自然能取得更高速度增长。

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会发现 ARPU 增长是广告点击单价提升、点击率提升和广告加载库存增加三重因素叠加带来的结果。
 

而单价提升往往是用户活跃度提升、平台信任度提高、广告技术升级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我们还可以继续细挖下去,但是归根到底,Facebook 的增长,核心驱动力来源于用户增长。

正如扎克伯格一直强调的,“Facebook 打造服务不是为了赚钱,赚钱是为了打造更好的服务。”

二、喜忧参半的三季报

在改名之前,Facebook 发布了一份喜忧参半的三季度财报。
 

日活 DAU 达到了 19.3 亿人,同比增长 6%,环比增长 1.15%,净增加 2200 万,在这样高的用户基础上,能维持这个增长其实算不错了。
 

很多人唱衰的用户活跃度问题、年轻用户流失问题,或多或少存在,但是绝没有一些媒体所说的那么耸人听闻,“失去了一代人”,数据表明 Facebook 的日活/月活比值仍然维持在 66% 的高度,这样的用户活跃度,对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应用来说,都是梦幻般的数据。
 

截止到 21 年 Q3 季度,Facebook 来自北美、欧洲、亚太和其他地区的日活用户分别为 1.96 亿、3.08 亿、8.05 亿和 6.22 亿,在总日活中的占比分别为 10.21%、15.96%、41.71% 和 32.23%。

具体到各个地区,北美地区的日活基本已经停滞,且日活/月活比值在缓慢下降,两年下滑了 2 个百分点。不过北美地区用户活跃度本身非常高,比值高达 75% 以上,整体来说问题还不大。
 

欧洲地区用户活跃度也很高,且日活/月活比值也有下滑迹象,不过略好于北美,两年下滑了 1 个百分点,而且欧洲地区的日活仍然在小幅上涨。
 

亚太和其他地区的日活、日活/月活比值都在较快速上升,尤其是亚太地区,虽然日活是所有地区中最高的,但是日活/月活比值是所有地区中最低的,仍有相当大的潜力可挖。
 

三季度 Facebook 的月活 MAU 达到了 29.1 亿,同比增长 6.2%,环比增长 0.52%。
 

具体到各个地区,北美有 2.61 亿月活,欧洲地区 4.23 亿,亚太 12.78 亿,其他地区 9.49 亿。
 

北美地区最近 7 个季度日活几乎停滞,月活还有 800 万的增长,说明用户活跃度确实有了些下降,但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
 

其他三个地区的月活数据相对还比较正常。

Q3 营收 290.1 亿美元,同比增长 35.1%,环比下降 0.24%。
 

广告以外的业务同比大增 194.8%,环比增长 47.7%;

广告业务同比增长 33.2%,环比下降了 1.06%。

看起来这是一份糟糕的财务数据,但是主要原因在于苹果隐私新政引起的。

实际上,类似于 Facebook 这样以推荐信息流广告为主要营收方式的平台,譬如 Snapchat、Twitter,三季度的广告营收表现更糟糕,而 Google 主要广告收入来自搜索,而且自拥全球最大手机操作系统安卓,所以影响不明显。

但是,笔者相信长期来看,苹果的隐私政策对 Facebook 这样的平台影响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 Facebook 拥有海量用户且活跃度极高,它可以找到办法给用户更精准的广告推送。

而数据公司 emarketer 的预测认为,2023 年 Facebook 的广告收入在全球市场份额会上升到 25.2%,2020 年该数据是 22.3%,Facebook 仍然处于份额上升周期。
 

倒是 Google 处于下行周期,亚马逊、阿里巴巴和 Facebook 都在抢占更多份额,尤其是亚马逊广告业务,来势汹汹,不可小觑。

展望四季度,Facebook 预期营收将在 315-340 亿美元之间,增幅介于 12.1%-21% 之间,这一预期低于华尔街此前预期的 348 亿美元。
 

另外,公司宣布了一项 500 亿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
 

更重要的是,Facebook 计划在 4 季度开始,将 Facebook Reality Labs 作为单独的部门进行报告。

这将是 Facebook 开启新一个 10 年投资计划的一部分,预计年内将投入 100 亿美元在这一领域,这也是 Facebook 改名 Meta 的原因之一,因为 Facebook 已经无法反映公司更广泛的涉猎领域和侧重点。

三、元宇宙是 Facebook 的海啸级机会
 

笔者非常确定,元宇宙将是 Facebook 的海啸级机会。
 

互联网的演变有迹可循,从文本到图片,再从图片到视频。
 

视频仍然只是过渡阶段,下一个篇章是虚拟现实。

而元宇宙是虚拟现实的终极模式。

无论是社交、游戏、电商、办公、娱乐还是色情领域,虚拟现实都将给人更加逼真和沉浸式的体验。
 

想象一下,当你通过某些设备,与朋友进入接近完全真实的面对面沟通,《头号玩家》中的场景进入现实。

在购物领域,你看到的每一个商品,无论手机、衣服、鞋子,都像来到实物面前,可以感受到它的形状、尺寸、气味、贴合度,这比图文式的货架真实,也远胜过直播电商的形式。
 

在游戏领域,和朋友通过网络连线玩游戏,仿佛真人就在身边,彼此一起进入游戏中的角色,你甚至可以感受到里面人物的触感。
 

今天的远程办公更多是基于视频、网络协同,元宇宙里,你和同事远程办公就像坐在隔壁。
 

在这样的世界里,不光是硬件技术需要提升,软件、网络速度、交互设计都需要升级,甚至连货币、网络道德、行为规范都需要更新。
 

在这样一套生态系统里,VR、AR 或是 XR 设备将是入口,Facebook6 年前收购的 Oculus 是该领域的翘楚,旗下的 Quest 2 是目前毫无疑问的最佳设备,已经具备千万级别的年销量,处在爆发的前沿。

近日,VR 游戏 Beat Saber 通过推特宣布,Beat Saber 在 Oculus Quest 单个平台的累计收入突破了 1 亿美元,目前 VR 游戏领域已出现了一批销量过百万套的爆款游戏,除 Beat Saber 外,还有 Job Simulator、Half-Life: Alyx、Elite Dangerous: Horizons、SUPERHOT 等多个 VR 游戏突破了百万套大关。

游戏很可能是 Facebook 在元宇宙虚拟现实领域的最佳切入口,随着内容的不断丰富,加上 Facebook 拥有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它在游戏、内容、社区甚至电商、支付等领域都有望建立自己的生态,就像腾讯今天在做的一样。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为什么比腾讯拥有更多用户的 Facebook 不像腾讯那样一鱼多吃,跨界发展?

首先是基于 Facebook 的使命,他希望连接世界上足够多的人,建立最大的互联网社区,所以基于社交的全球扩张是他的第一性。

其次,腾讯的发展基于一个封闭的统一的单一文化市场,用户规模超过一半以后,他要跨领域发展,本身障碍要比 Facebook 小得多。Facebook 要发展支付,面对一个一个割裂的文化市场,光是政府沟通、牌照等问题都够喝一壶的了。

另外,在国外的生态里,苹果和安卓是生态的最上游,以游戏为例,如果 Facebook 自己开发,给了安卓和 iOS 30% 分成后,他还有多少利润可图,这恐怕是一个问题。
 

而创建自己的硬件平台,建立元宇宙,则可以完美跳过苹果和 Google 的封锁。

虚拟现实场景下的社交、游戏、电商、内容、娱乐、办公都将面临重构,尤其是游戏、电商和娱乐,拥有社交关系链的 Facebook,将面临海啸级的机会,构建自己的生态,扎克伯格绝不会甘心委身于苹果安卓之下。

四、为什么是 Facebook
 

实际上,能看准元宇宙机会的,都是社交巨头,Facebook 和腾讯都在大量布局,但是很显然,Facebook 才是那个最有机会的。
 

我们常说,微信其实就像中国人的操作系统,在里面可以社交、游戏、消费内容、购物、点外卖,一应俱全,应有尽有。
 

这是因为,社交网络超高的网络效应,是打造最庞杂的内容生态的绝佳温床。
 

看起来,腾讯离元宇宙很近,只缺一个硬件入口,因为它早已组织了足够多的内容和用户。

实际上,腾讯离元宇宙很远,它还缺最关键的环境,去中心化的监管系统,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货币,这些都是国内监管环境下很难突破的点。
 

所以,机会就在 Facebook 这一边了。何况 FB 还具有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
 

而且,FB 是最切身感受到手机操作系统对自身应用限制的巨头,没有之一。FB 可以做内容,比如用户发的帖子、分享的新闻、趣事,以及 ins 上的各种故事、图片、视频,但是一旦突破这些,直接去做变现,比如做游戏、交易、金融,它就可能触碰到手机操作系统的核心利益,或是各国政府的监管。
 

腾讯因为国内安卓的阉割,基本享受了凌驾于操作系统之上的红利——毕竟大多数人用的还是安卓手机。

所以 FB 有足够大的动力,去打造自己的硬件基础设施。
 

简而言之,社交网络是打造元宇宙的不二之选,腾讯局限于国内,而且很难跨过去中心化底层设计和中心化监管的矛盾。
 

在今天的世界里,如果只有一个公司能实现元宇宙,毫无疑问是 Facebook。

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但是也是一个遥远的机会,需要足够的耐心。
 

扎克伯格明确表示,在 2030 年前,元宇宙很可能无法带来利润,更多的是生态建设,营收变化。

但是,从很多细节里,我们都能看到,西方巨头很可能再一次将人类带向希望之地。

Facebook 将把人类带向虚拟世界的尽头,特斯拉将把人类带向物理世界的新纪元,而亚马逊则在虚实之间,构建全球商务的基础设施。
 

笔者希望,大家能更多关注互联网带来的机会——效率提升和社会变革,而不是发展过程中的细枝末节——比如 “抢了菜贩子的生意”、“革了商业地产的命” 之类。

美国 90 年代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成就了微软的辉煌,和美国的新技术革命。
 

20 年后,微软又回来了,再次回到市值世界第一的宝座,后面还跟了一大帮差不多级别的苹果、Google、亚马逊,特斯拉、Facebook 则像预备队虎视眈眈。
 

自由市场的竞争将把技术进化推向新的高度,发展的故事没有终章。

如果我们沾沾自喜、裹足不前,不仅不鼓励新技术巨头自由发展,反而处处设限,唯恐他们再进一步做大,10 年之后中美新经济领域很可能会差距越拉越大,到时候再想弯道超车,恐怕悔之晚矣。$Meta.US $腾讯控股.HK $特斯拉.US

The 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organization.

The views expressed herein are solely those of the author and do not reflect the stance of the platform. The content is intended for investment reference purposes only and shall not be considered as investment advice. Please contact u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 content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platform.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