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教主 2022 年投资方向把脉

年末都是各大机构晒明年投资逻辑的集中期,教主看了下,卖方的气息浓重。而各大财经论坛已经发出明年投资策略长文的乡亲们更加保守,和去年末的态度相近。

教主通常用宏观 + 微观的方式来做投资决策,宏观用来衡量大类资产占比,微观用来判断行业、个股、财报,选择具体的交易点位。值此年末之际,教主也发一下 2022 年的投资 “把脉” 攻略。

通常来说,股指的走势受经济变化、货币政策、风险偏好几大因素影响(几大因素之间同样会互相影响),下面教主逐一分析。

一、经济走势。

经济受消费、投资、进出口三大方面影响。

(一)消费。

消费方面,前三季度大家的直观感受比较差,主要是因为上游的大宗商品等原材料一直在涨价,而消费品终端零售价格没有涨,呈现了 PPI、CPI 的剪刀差越来越大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消费品行业的公司需要承担上游涨价的压力,自然盈利能力不会太好。不过随着消费品公司的涨价潮到来,一些必需消费品公司股价出现了较大修复。

1-11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99554 亿元,同比增长 13.7%,比 2019 年 1-11 月份增长 8.2%。 2021 年 11 月单月,社零总额同比增长 3.9%,粮油、食品类、烟酒类以及饮料类零售额保持两位数增长,符合上述股价变动趋势。

如果扣除价格因素,11 月社零增速同比、环比均是下降的,另一边餐饮收入增速转负,消费升级、需求改善还需政策刺激

今年双十二数据也可见一斑,几乎是 2013 年以来最差的 “双十二” 表现。电商促销的 “诚意” 不足,同品类价格折扣力度不如往年大;凑单满减的模式套路感十足,不被消费者认可。

(二)投资。

今年前 11 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 5.2%,比 1—10 月份回落 0.9 个百分点,主要是因为地产调控政策加码所致。11 月份,全国 70 个大中城市房价新房、二手房下跌家数是全年最多。

投资端也有可喜的一面。与 2019、2020 年相同,2022 年度专项债再度前移。同时,高层要求 5G 下乡,最近三大运营商项目包中标的公示陆续出现,基建 + 新基建将呈现结构性的投资机会。

(三)进出口。

出口一直是国内的优势项目,日前提高外汇存款准备金率至 9% ,对稳定汇率、稳出口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进口方面,2022 年 1 月 1 日起,我国将对 954 项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进口暂定税率。2022 年 7 月 1 日起,我国还将对 62 项信息技术产品的最惠国税率实施第七步降税。

从综合 PMI 产出看,国内经济已经回归正常,但国内需求侧,国外高通胀的压力均存在。

以往价值、成长板块风格以 2-3 年为一个转换周期(也是受经济周期推动),2019 年以来,成长风格已经连续 3 年占优。今年 3 季度风格轮动明显加速,有风格转换的前兆。但教主一直都不是一个 “刻舟求剑” 的人,风格转换需要经济数据为支撑。

近三个月,大中型公司的 PMI 指数表现远好于小公司(小型公司 PMI 连续处于荣枯线以下)。个人认为在去年中小企业业绩基数较低,复苏的全部行情(除影视、旅游等行业外)已经走完,今年中证 500 占优的风格明年不会延续。考虑到明年美联储开始加息,风格转换到低估值板块的可能性更大

二、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决定行情强度的重要因素,近期似乎政策利好不断。但如果复盘的乡亲们会发现以下蛛丝马迹:

(一)12 月 10 日盘后传出降准消息,之后第一个交易日(12 月 13 日),上证短暂冲上 3700 点后回落

(二)12 月 15 日降准落地当天,上证再次冲高回落

(三)12 月 20 日,1 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LPR) 突发下调 5 个基点至 3.8%(5 年期以上 LPR 没变)。三大指数直接上演了高开大跌的戏码!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 2015-2016 年,央行连续使用降准 + 降息 “组合拳”,但指数依旧非理性的下跌,2016 年开年还罕见地连续遇到熔断。“无视利好下跌” 亦或是 “无视利空上涨” 均值得重视。货币政策的调整只会短暂地改变市场的方向,之后股指仍会延续之前的趋势运行。

美联储最新点阵图显示明年会加息 2-3 次,首次加息落在明年中的概率较大。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商品输出国早就开始了 “预防性加息”,而韩国、英国也提前加息,日本央行大幅削减 ETF 及公司债券购买规模,欧洲央行也有类似举动。货币政策的 “以我为主” 预计是相对的,在美联储加息后,边际宽松的空间也将被封杀。近 1 个月美联储的 CPI 已经到了 39 年来的最高值,明年国内 “大水漫灌” 同样不能期待。

三、风险偏好。

风险偏好体现在 “交易驱动” 上,主要分为普通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两类增量资金。

今年前 11 个月,新增投资者数 1825.98 万,已超 2020 年全年 1802.25 万的水平,且有望创 2015 年以来新高。但散户持仓金额较低,资金体量决定了他们不会对风险偏好起到决定性作用。机构增量资金的变化更值得关注。

2020-2021 年基金发行规模都处在历史的高位,上一次绝对的高位就是在 2015 年牛熊转折之年。历来基金业有着 “好发难做,难发好做” 的说法,明年机构募资再创新高较难。

目前每天成交量万亿除了新增投资者,基金之外,贡献较大的是转融通增加流动性和北向外资买入。现在出了一个 “清理北向假外资” 的政策,为行情向纵深发展带来了一些不确定因素。上周五盘后消息落地后,我看了几只北向资金连续净买入的标的,发现其中多数个股出现了净卖出的迹象。但北向整体卖出金额并不大,对指数的影响不会太高。

长期随着 A 股纳入国际指数的权重增加,和 “沪伦通” 等形式的出现,资金流入会有明显增加,中短期偏中性。

四、改革驱动。

12 月 10 日的时候,上海、深圳两个交易所几乎同时发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征求意见稿)》,盘后马上传出全面注册制的消息。有心的投资者或许会发现,此后,监管层立案的公司显著增加,全面注册制对于 A 股的影响还是短空长多。

可见,印度实施全面注册制后也没有直接启动长牛,而是有着几年的时延,留给一些绩差公司出清

五、港股市场。

港股市场似乎从 “传出” 加印花税的消息后就开始趋势性走弱了

印花税从来不是股指走势的决定性力量。

流动性方面,美国出了一些政策,使得它们的一些机构在陆续撤离港股的一些公司。以往港股都是西方大机构定价的,经此一役影响自然不小。

AH 溢价指数走出了 “牛市” 的氛围,也主要是两个市场流动性差异带来的。这是下半年港股市场走弱的直接原因。

而导致港股下跌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是因为地产公司现金流受限。港股市场除了$中国恒大.HK 之外,近期世茂、富力、佳兆业接连传出一些问题,年内港股内房板块集体走弱

二是对互联网行业的监管一直没有停歇。“反垄断”、算法、互联网广告、舆论引导,甚至是直播补税等方面均纳入监管,给互联网平台的变现能力带来了一定影响。无边界扩张的能力已然大打折扣,后续创新业务转型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从恒生指数行业权重来看,房地产 + 信息技术两个板块占权重比超 25%,两个板块相继大幅调整,恒生指数表现不佳也在情理之中。

恒生指数目前的估值百分位仅在历史的 34% 左右。低估短期可能显得比较鸡肋,拉长时间轴看,还是有效的。上述地产、互联网连续受到政策制约,一旦行业监管有转暖趋势,不排除板块底部大幅反弹的情况出现。

虽然西方机构撤离会在明年中左右靴子彻底落地,但与海外加息时间重合,趋势性投资机会能否出现有待观察

A 股市场上个人相对看好智能汽车/汽配、电力少数板块的趋势延续机会以及运营商招标采购加速,市场下沉的新基建;涨价带动的必需消费;三季度行业盈利拐点明显出现的银行等板块底部抬升的机会。

相对中性的有保险(观察寿险改革进度);注册制预期 + 低估的券商(观察保荐业务的价格竞争);医药板块个股(明年国采、地方集采增补靴子落地的情绪修复机会),半导体、新能源个股(个别公司比较确定的 “达产” 投资机会);果链个股(头显等产品的阶段性机会)。

港股市场除上述板块外,还有一个必须要重视的就是数字化带动的云计算板块。如$金蝶国际.HK 等云计算优质标的均在港股挂牌,A 股标的相对少很多。

【因每位乡亲能力圈、投资经验不同,具体操作的策略恐天差地别。上述内容可作参考,不构成绝对投资建议】

The 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organization.

The views expressed herein are solely those of the author and do not reflect the stance of the platform. The content is intended for investment reference purposes only and shall not be considered as investment advice. Please contact u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 content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platform.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