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一文读懂 2022 年新能源行业还能不能买

上周宁德时代暴跌 11.42%,A 股市场为之震动。“宁王” 真的凉了吗?炒了一年多的新能源行业还能买吗?笔者将通过这篇文章系统性的复盘锂电池、新能源整车、汽配/汽车电子、光伏、风能、氢能源、储能、绿电八大赛道,来探讨 2022 年新能源行业的投资机会。

【锂电池:行业内卷与估值崩溃】

上周五 A 股最大的新闻是 “宁王驾崩”, $宁德时代.SZ 单日暴跌超过 7%,周跌幅达到 11.42%,而截止本周的月跌幅高达 15%,为其 2018 年上市以来之最。

宁王的高位崩盘已经不容忽视,但显然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宁王出了什么问题,还是在用 “今年涨得太多了,跌一跌很正常” 这样的泛泛之谈来解释。

在宁王暴跌之前,很少有人注意到一条关于中航锂电的消息,事后也很少有人将其与宁王的暴跌联系起来,因为中航锂电并不是上市公司,被 A 股市场忽略并不奇怪。

消息指出, $小鹏汽车-W hk09868$ ——这家继 $特斯拉 TSLA$ 之后宁王的第二大客户——已经将中航锂电纳入为重要的锂电池供应商,换言之这是继 2020 年的 $广汽集团 sh601238$ 之后,又一个叛逃至其竞争对手中航锂电的大客户。

小鹏与宁王的裂痕其实早有端倪,年中一度传出两家公司的老板为了供货问题拍桌子的消息,而此后宁王起诉中航锂电专利侵权,则将两家企业的矛盾公开化了。

媒体选择在这个时间点接连放出宁王的利空消息未必是就事论事,但理性地说代表国内锂电池第二梯队的中航锂电抢走老大哥宁王的份额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而应该视为宁王阵营这座巨大的堡垒正在从内部被攻破的前兆。后起之秀与行业龙头竞争的资本是什么?一是产能,二是价格,三是服务。

宁德时代近几年之所以能稳坐行业第一的宝座,靠的就是竞争对手无法比拟的产能,今年宁王抛出天价增发方案,为的还是扩产。但产能优势如此之大,为何还会被抢走市场份额?那就要从价格和服务上去找问题了。宁王的电池每瓦时比其他竞争对手要贵出 1-2 分钱,贵的前提是供货能力的保障。然而当老客户在忍受了宁王的高价格和近乎霸王的服务态度后,仍无法确保拿到足够的货源,那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投入其竞争对手的怀抱。

曾几何时,中航锂电、蜂巢能源从市占率不到 1%,到今年先后拿下 100 多亿的 B 轮融资,加快上市进程,还有福耀玻璃曹总领投的江苏塔菲尔今年也强势挤进行业前十,这些新势力的扩张速度并不比宁王慢,已经不能再视为无足轻重的三流对手了。

对比一下 10 月与上半年两张表格的变化情况,部分后排企业增长速度极快

扩大市场份额的直接手段是扩产,但是当一面产能来不及跟上,一面既有市场份额又被抢走,那么剩下最直接的竞争手段就是打价格战了。以宁王目前的地位和锂电池组装行业的景气度,宁王未必会选择价格战这一下策,但也不得不忍受产品毛利率下降和市场份额被蚕食的现状,这就关系到公司业绩和估值问题,如果明年业绩增速低于市场预期,还有没有理由再给予宁王动辄 150 倍以上的高估值?本月的暴跌就是一部分机构大资金用脚投票。

宁王与中航锂电的竞争关系,也发生在隔膜、电解液、正负极材料、锂电设备等等整条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中。2022 年对于整个锂电池行业来说,扩产及其带来的产能过剩和产品降价的预期是资本市场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资金持续流出锂电池板块,反映出估值回归恐怕才是市场共识。明年,产能爬坡,产品市场价格维持高位,上市公司的业绩未必会受到影响,但 2023 年呢?2025 年以后呢?既然很多机构给宁王做了 2025 年以后的盈利预测,那理应考虑到若干年以后可能发生的另一种局面。

所以股价早崩溃总比晚崩溃好,如果现在从最高位下跌个 30% 左右,到了明年一季报宁王业绩高增速未被证伪,那么届时又会有新的故事可讲,股价上涨的空间也有了。如果届时业绩不及预期,那么再回调个 20% 左右也不奇怪。板块龙头老大姑且有个 30% 下跌空间,何况其他一众小弟,8 月以来跌幅超过 40% 的比比皆是,但重要的是要搞清楚,这可能还只是跌到一半,远没有到估值合理可以再次布局买入的时候。

恒力石化是上周末最新宣布跨界进军隔膜市场的大型上市公司,隔行并不一定隔山,可能只隔了一层膜罢了

但辩证的来看,一个产业如此之大,不可能一点机会也没有。我之前就聊到在低端和高端市场可能存在结构性机会。宁王将不屑于争夺的低端市场让给了国轩高科,而在高端乘用车市场又缺少大客户支持,蔚来有意研发半固态电池,而奔驰则把大单下给了孚能科技的软包电池。所以锂电池行业的格局远非铁板一块,可乘之机还是有的。

差异化的市场、以及钠离子、半固态电池、云母提锂、云母基隔膜等概念性的技术在 2022 年还是有机会在资本市场上异军突起的。

核心个股:宁德时代

炒作机会: 国轩高科(半固态)华阳股份(钠离子)永兴材料(云母提锂)金银河(云母提锂)$环球新材国际.HK (云母基隔膜)


【整车:增速放缓,错位竞争】

今年头部车企的交付率节节攀升,加上大量自主研发的新品牌进入市场,令电动整车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车企扩产,电池供不应求。电池产能遇到瓶颈,不仅制约整车的产能,电池提价也蚕食了车企的毛利,所以车企与电池企业永远是一对博弈关系。

假如与我前文所说,2022 年锂电池行业格局出现变化,价格出现松动的话,那么对于下游车企来说无疑是利好,但我说的是 “假如”,是不确定因素。 对于整车行业来说,确定性的因素是电动车的渗透率增速将会放缓。

五菱神车会成为新能源车下乡的主打车型吗?

如果说从 1% 到 5% 涨了 5 倍,从 10% 到 20% 则只涨了一倍,而从 20% 到 40% 同样是涨一倍,难度却比之前大了很多,周期也会更长。今年我国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经迈过 10% 的大关,明年将向着 20% 的目标进发,要知道去年的这个数据只有 5% 左右。但已经有激进的车企和券商喊出了 2025 年渗透率达到 50% 的口号,俨然跃进式的发展。

但必须清楚的一点是,渗透率并不是市占率、保有率,10% 的渗透率并不是指大街上有 10 辆轿车,里面必定有 1 辆是新能源车,而是指今年投放到市场的新车里有 10% 是新能源车。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的一个背景是汽车总产量的萎缩。汽车是可选择消费,新能源车的主要市场并不是增量市场,而是替换油车的存量市场。

因此未来几年有可能遇到的情况是渗透率不断提升,但总销量提升不明显;或者头部车企越做越大,后排车企完全没有生存空间。这都是因为池子并没有变大,池子里的鱼只能争夺生存空间。$蔚来汽车.US 在 2020 年上涨了 1225%,创造了中概电动车企神话,却在 2021 年下跌了 37%,但同期蔚来的销量增长了 100%,所以股价与销量之间有必然联系吗?并没有。虽然李斌近期飘得有点忘乎所以,但股民还是应该清醒认识到,车企的股价是否已经提前透支了未来几年的涨幅。

华为的 AITO M5 瞄准的还是已经非常内卷的中端车市场

不过接上文的观点,目前搏杀最激烈的无疑是中端车市场,包括上周五华为联手小康股份新推出的车型瞄准的也是中端 B 级车市场,已经很卷了,新玩家还在不断涌入。而低端车和高端车市场至少目前还不是那么卷,高端车玩家本来就少,目前还没有一家车企能定义高端纯电车(或许奔驰可以),而低端车市场则有国家新能源车下乡的政策扶持,是一块相当有潜力的市场。因此错位竞争可能是一些车企在 2022 年脱颖而出的一条途径。

核心个股:特斯拉 比亚迪

炒作机会: $五菱汽车.HK $北京汽车.HK


【汽配&汽车电子:依旧是风口】

汽配零件行业的炒作方向是新能源车的轻量化,而汽车电子的炒作方向则是智能化,两者看似不同,其实殊途同归,就是要在一大批市值不大,知名度不高的上市公司里打造出至少一两个 5 倍涨幅,市值过千亿的行业龙头。水往低处流,这个 “低” 可以是估值低,也可以是市值绝对值低。

目前主做乘用车的上市公司里,市值 600 多亿的拓普集团和 800 多亿的德赛西威分别是汽配和汽车电子里市值最大的股票,可以说距离千亿的目标并不遥远。

今年识别度较高的几个标的如赛轮轮胎、中鼎股份 、华阳集团、均胜电子、明泰铝业市值介于 250~400 亿之间,向着 500 亿进发;而今年获得翻倍涨幅的保隆科技 、启明信息、双环传动、云海金属,市值都只有 100~200 多亿,目标是先涨到 300 亿;100 亿以下股价弹性高的标的就更多了,泉峰汽车(135%)、英搏尔(227%)、钧达股份(309%)、恒帅股份(448%)、上声电子(690%),一眼看去牛股辈出。

空气悬挂系统是新能源车轻量化的一项重要技术,包括中鼎股份在内的多家上市公司在竞争这条赛道

通过长线运作将一只股票的市值做大,只能靠基金来实现,所以汽配/汽车电子的行情短期来看是游资在主导,但长期而言一定是得机构者得天下。因此我的思路就是研究机构的投资方向,做基金重仓股。

举几个例子,今年轮胎板块涨幅第一的赛轮轮胎获大成旗下几只基金重仓配置,其中有三只基金在今年公募基金业绩 TOP10 里榜上有名,而且均以赛轮作为第一重仓股;Q4 翻倍的汽车电子大牛股保隆科技是景顺长城独家股,该基金三季度大幅增持,另一只智能座舱龙头股华阳集团同样是景顺长城重仓股,同样在三季度有大举增仓之举。这样的例子,用心找一找还是能发现的。

奔驰 EQS 超炫酷的中控用的是哪家的 OLED 屏呢?

核心个股: 德赛西威、拓普集团

炒作机会:明泰铝业(轻量化铝材)华阳集团(智能座舱)保隆科技(无人驾驶)


【光伏:下行周期到来】

曾经的锂光芯三大赛道,光伏成为今年以来第一个明确开始走下坡路的高景气行业。光伏行业当前的根本问题在于产能过剩,182 还是 210 大硅片尺寸之争早已无关紧要,因为无论哪个阵营的硅片都已经过剩,隆基股份和中环股份两大硅片巨头短期内价格一降再降,近期股价已经跌去 20%,而去年打着 “弯道超车” 旗号入局的上机数控默默地已经从最高位腰斩都不止了,其他新玩家像双良节能、京运通等的日子也都很不好过。

我之前就说,硅片蚌埠住了,硅料降价还会远吗?通威股份、保利协鑫能源两大硅料巨头开始打价格战也是不久的将来可以预见的事情。

硅料、硅片已经降价,电池和组件会跟进吗?

光伏上游、中游进入价格战、去库存的下行周期早已成为市场的共识,之前唯一还存在的分歧的观点就是上游降价,是否会提振下游的需求,现在看来市场正越来越倾向于 “否定” 的观点。就像房地产市场,房价上涨,购房意愿强烈,交投活跃,进一步推升房价。

反之,房价下跌,市场观望气氛浓厚,成交量萎缩,业主降价出售无人问津。光伏下游企业未尝不会是这种心态,所以如果下行周期到来,则是全行业下行的周期,不会有某个环节独善其身。至于像什么 HJT 电池、PVDF、分布式光伏、光伏屋顶一体化等等概念,大行业的景气度下行了,概念炒作的根本动力也就不存在了。

核心个股: 隆基股份、通威股份、阳光电源、天合光能 sh688599$

炒作机会:


【风能:夹缝中求生】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 “鄙视链”。

新能源行业里的鄙视链其实由来已久,彼时锂电与光伏争执不下,但都瞧不起风能,这就是鄙视链。风能受鄙视是有原因的,时间倒推到去年,整个风电行业里市值超过 1000 亿的仅有金风科技一家,而且是靠 A+H 股市值相加才超过千亿,但是这个所谓行业龙头的表现有目共睹,今年一年的涨幅区区 16%,表现更糟糕的港股甚至只有 1%,难怪要被人笑话。 俗话说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装备龙头扶不起,资金只能另辟蹊径。

今年风能的新故事可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一朵叫 “海风抢装”,一朵叫 “火电转型”,逻辑各不相同。海风的逻辑是深度受益于风机大型化,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海上风电场比陆上风电场更适合安装超大型风机,抢装首先受益的是前端上游的装备企业,所以我们看到了年涨幅超过 300% 的大金重工 ,以及天顺风能、东方电缆等下半年的翻倍牛股。火电转型的故事留到后面的 PART 里讲。

海上风机大型化,首先受益的就是叶片和套筒的生产企业,在看不见的海底还有绵长的海缆

但既然是 “抢装” 就不具备持续性,2022 年风电补贴退坡和风机的价格战是一方面,并网消纳问题则是长期困扰风光电这些所谓 “垃圾电” 的另一大问题,于是这又牵涉到了储能的问题。

所以风能的逻辑经过重新梳理以后是这样的:上游原材料的景气度受中下游装机量影响,这一点与光伏行业几乎如出一辙,但碳纤维、玻纤、特钢这些产业链上的上市公司数量少、市值小,姑且都按下不表。

中游装备制作端是今年的大赢家,但明年还会不会是赢家却很难说,或许像光伏中游企业一样,挖个大坑跌出机会来,不过储能设备和电网设备改造的强劲需求显然有着更高的确定性,所以中游设备端的炒作会转向这个方向。

而下游风电场整个归入绿电板块,不再作为单纯的风能来看待了。产业链短、龙头市值小;技术分歧小、革新慢;下游运营商风光不分家的趋势明显,所以 2022 年风能作为一个板块出现的机会可能不多了。不过有最新消息说江苏要搞远海风电,那么这将利好海缆这个小分支,明年或许有一些炒作的机会。

核心个股: 三峡能源

炒作机会:东方电缆 中天科技


【氢能源:故事还在继续】

氢能源的炒作是本月 A 股市场的一条主线,那么我想请问各位一个问题:在我们国家有没有一款成熟的氢燃料电池车平时在大街上能经常看到的? 曾经世界第一的汽车制造大国日本现如今成了全世界汽车大国里新能源车渗透率最低的一个国家,但是日本车企在唯独两个方面仍旧领先于全世界,一个是电机,一个是氢燃料电池。

丰田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把注码单押在氢能源上的巨型车企,因此丰田的氢燃料电池车技术也是冠绝全球的,那么国内有卖丰田的氢能源车吗?答案当然是没有。所以很显然,氢能源对于 A 股来说仍旧是一个停留在量产前阶段的概念。

概念炒作讲的是故事,与业绩无关,所以请不要谈什么估值啦,产能啦。 根据往年的经验,一个产业能否被大规模炒作起来,需要符合几个特征:产业链够不够长、市场容量够不够大、概念故事够不够性感,最好再来一些什么技术路线分歧、国产替代等等,刺激一下股民的争胜欲和爱国心。氢能源行业基本上符合上述这些特征,所以我判断其具备成为 2022 年市场主线的素质。

丰田氢能源的旗舰车款 Mirai

但是当前氢能源概念股的数量毕竟还是太多了,必然存在良莠不齐,选股难的困惑。我的建议是把握主干与分支之间的关系,主干是全产业链布局的个股,通常称之为龙头或者中军,氢能源眼下还不是一个成熟的产业链,无法从规模上去判断,那么可以从技术储备和市值两个维度去判断一家公司的实力。

比如美锦能源上接其主业的煤炭采掘,中间是氢气制备、运输、储存和分销的一条龙,下游打通氢能源客车的生产,实现了全产业链布局。这样的标的在 A 股很稀少,是有机会作为行业龙头做到千亿市值以上的。

美锦能源旗下飞驰汽车投入量产的氢能源巴士

还有一条选股思路就是各技术路线的分支龙头。氢能源的核心资源是氢气,有必要先了解主流的制氢技术有哪几种,目前世界主流的技术是天然气重整制氢,而我国的主流技术是煤制氢,两种路线都是以化石燃料作为原料,或者将氢气作为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再加上石油制氢也是,三者的碳排放成本极高,有悖于双碳政策精神。

碳排放较低的技术路线是电解水制氢,其主要原料就是水和电能,所以也叫 “绿氢”。绿氢政治正确,问题在于制备的成本,因此现在针对绿氢所发展的新技术都是为了提升制备效率和降低成本。

技术细节就不详述了,省略几万字,直接说结论。水电解装置的两大核心部件是电解槽和隔膜,降本提效的关键也在这两者上面,炒作的标的也在这两个方向上找。 有了氢气以后还要压到电池里去,氢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电堆,而电堆的制造成本又可以拆解为双极板、催化剂镀膜、多孔传输层、电堆组和端板、以及小部分这五大类,成本占比见下图。成本占比越高,理论上单件产品的价值就越高,至于毛利净利则要单独分析才清楚。

所以总结上述两个分支,仅氢气制备这一项就可以归纳出电解槽、隔膜、双极板和催化剂镀膜这四大主力产品。后端还有运输、储存等环节,实际应用到车辆上还有电池组装和整车制造两大产业,可以说牵涉到的上市公司非常多,篇幅和精力所限实在无法面面俱到,我也只能以绿氢制备为例子,提供一种筛选的思路。但结合近期市场的表现,只能说一部分资金对产业链的了解程度未必很深,某个细小分支上的个股被热炒还是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比如一个月 4 倍多涨幅的$京城机电股份.HK 只不过是一家拥有高压气态储氢技术的储氢瓶制造商,恰好被游资相中而已,这样的机会可遇而不可求,更务实的做法是布局产业链上蛋糕最大的那几块市场。

核心个股: 美锦能源(全产业链布局)

炒作机会: 雄韬股份(中游产业链全布局)潍柴动力(电堆及发动机) 江苏新能(电池组装) 长城电工(质子交换膜)安泰科技(双极板)雪人股份(加氢站)


【储能:瓶颈与刚需】

储能概念股今年大起大落的表现有点不可思议,曾经的龙头股百川股份从 6 月到 8 月的短短两个月时间里股价翻上 4 倍之多,而 20cm 创业板龙头上能电气的区间涨幅更是达到了夸张的 6 倍!但烟火过后是漫长的横盘和下跌。短期过大的涨幅透支了原本并不靓丽的业绩表现,这是互为表里的两大因素。概念最怕的是什么?是被证伪。

储能的故事其实并没有被完全证伪,一部分具有化学储能业务的上市公司在中报和三季报里并没有体现出储能业务的高速增长,因此受到质疑的主要是两点,其一是化学储能技术成熟吗?其二是部分上市公司的业务成色真的像吹的那么好吗?既然概念已经一度被财报所证伪,那么未来能为概念再次正名的也只有财报。所以很简单,如果依旧看好化学储能领域的公司,继续关注年报表现就好了,储能业务占比有没有提升?毛利、净利的表现是否有改善?诸如此类。

储能的另一条路线是物理储能,目前最为成熟的就是抽水储能,也是下半年接力化学储能,扛起板块上涨大旗的一个方向。抽水储能 “狡猾” 的地方在于,这是一项非常成熟,没有任何环节值得吹嘘的技术,但因为拥有深厚技术储备,或者已经将其投入实际应用的一些上市公司并未将 “抽水储能” 在财报里单独列项,使得这项透明的业务变得不透明,正因为不透明所以具有想象力,这就是股市的逻辑。

体积巨大的钒液流电池做储能电池应该没有问题

不可否认,要解决风光电并网与消纳的问题是刚需。储能技术是关键,而且能够大规模因地制宜的只能是化学储能技术,目前技术上遇到的是瓶颈,瓶颈主要在成本。这是瓶颈与刚需之间的矛盾。技术问题与业绩问题应该独立开来分析,业绩不达预期,股价回归正常估值范围就好了。

技术上的问题要从技术的角度去解决,化学储能目前的核心技术点是储能电池,其在整个储能系统里的成本占比达到 60%,排第二位的逆变器,占 15%,偏偏储能电池和逆变器都是成熟的不能再成熟的产业,行业格局,龙头座次都一目了然,宁德时代和阳光电源等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代码,早就审美疲劳了。

储能业务之于这些行业龙头而言是能否增厚业绩,成为第二增长曲线的问题,而不是概念炒作。真正的概念炒作反倒是钠电池、钒电池、锑电池这些尚未大规模投产,或者仍处于实验室阶段的产物,以及控温、智能化管理等一些边缘业务。简言之,储能是一块拥有很大市场潜力的庞大业务,但储能板块的炒作重点却在于概念而不是业绩。

核心个股:宁德时代 阳光电源

炒作机会:三峡能源(钠电池)华阳股份(钠电池)杭锅股份(熔盐储能)国网英大(钒电池)$ST 华钰(锑电池)


【绿电:一边海水一边火焰】

绿电我放在最后聊,要说的反而最少,或许是因为我曾经深入了解过电力行业,写过火电和核电行业的深度文章,因此无需再聊产业宏观性的看法,当前更务实的是修正对部分上市公司基本面的判断,以及进一步筛选出值得明年长期关注和持有的这部分标的。 这一 PART 的小标题叫 “一边海水一边火焰”,所以关注的方向其实就是海水(海风)与火焰(火电转型),我会分别聊选股的思路。

浙江新能因地制宜的滩涂光伏项目

海风的关注点有这么几个纬度:

  1. 地缘:海风大省,浙江、福建、广东
  2. 背景:央企、地方国资控股
  3. 规模:装机量增速(CAGR)
  4. 加分项:叠加其他概念更佳

筛选结果:三峡能源、江苏新能、浙江新能、福能股份、中闽能源、中广核新能源

火电转型的关注点有下列几项:

  1. 背景:大央企、国企
  2. 融资能力:融资规模、融资成本
  3. 规模:绿电占比、风光电装机量增速
  4. 运营管理能力:煤炭长协价、IRR 等
  5. 预期差

筛选结果: 龙源电力、华润电力、大唐新能源、上海电力、吉电股份、粤电力 A

最后再补充一个绿电企业的挖掘方向——地方水电上市公司转型风光电。水电本身就是清洁能源,是绿电,但我国水电资源分布不均,项目选址要求高,建设难度也较大,装机规模不容易大幅增长,为了响应国家的 “30+60” 双碳政策,以水电为主的电企也在积极向风光电转型,但这部分电企没有火电业务的拖累,市值虽然普遍不大,基本面其实更好一些。 这条分支上除了市值 5000 亿的全球最大水电企业长江电力和市值 1200 亿的华能水电转型难度较大以外,基本上都是地方性的小电企。

其中有三家公司值得重点关注:

其一是甘肃电投,目前水风光电的占比是 6.4:2.7:0.8,最大特点是绝对受益于西电东输,本身就处于 “酒泉—湖南” 的特高压线路的起点,风光电上网有先天优势;

其二是闽东电力 ,大股东虽然只是宁德地级国资委,毕竟背靠海风大省福建,水电与风电占比大约是 65:35,结构还是很不错,虽然各方面相比电网企业都要弱势,但市内就是用电大户宁德时代,上网和消纳具有一定的区域优势;

其三是黔源电力 ,大股东是华电集团,已承诺将贵州一省的风光电项目全部装入其下,目前水电和火电各占到 30.5% 和 47.6%,风光电的发展潜力还是非常大的,而且跟闽东电力一样都只有 60 亿出头的市值,换算每 GW 的清洁能源对应的市值不到 10 亿,性价比还是很高的(黔源有光伏,比没有光伏的闽东性价比更高)。

黔源电力的光伏项目,远处则是水电站

最后本人要声明的是,本文主要是对新能源行业的几个主要行业赛道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前景做出研究和分析,观点本身带有很多主观认识的成分。文中提及的上市公司不作为荐股,更不涉及买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以基本面分析和选股逻辑为主,并不重视数据的引证和罗列,难免挂一漏万,失实之处还望各位老师不吝赐教。

The 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organization.

The current content only represents the author's point of view, and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position of LongPort. The content is for investment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suggestions about the content services provided by LongPort, please contact us.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