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千亿白马 “坠落”!高瓴 10 亿 “救援”,微创医疗 “挣扎” 求生

医药以及医疗器械的寒冬,还未过去。

尤其是在港股上市的创新类医药以及医疗器械公司,大多都在遭遇十年难遇的困局。

近期,港股医疗器械公司微创医疗发布 2023 年财报,财报显示,2023 年,公司实现营收 9.51 亿美元,同比增长了 15.8%;毛利 5.32 亿美元,同比增长 6.0%;归母净利润亏 4.78 亿美元,同比扩大 9.4%;基本每股亏损 26.19 美分。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这家医疗器械巨头连续第四年交出亏损的财报,不仅如此,这家公司还在报告中提示了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重大不确定性。

那么,这家曾经市值千亿的医疗器械龙头公司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未来这家公司是否能够重现往日辉煌。

资料显示,微创医疗的前身美国微创成立于 1996 年,注册地在美国加州,和很多医疗器械企业路径相似,其创始人常兆华也是一位留美生物科学博士。

1998 年,常兆华在上海成立微创医疗。专业的背景加上前沿的技术,常兆华和他的微创医疗很快在国内打开了局面,专攻的方向是冠脉介入产品(球囊导管、冠脉支架等)。

当时,因为进口产品价格高昂,因此国内能接受冠心病微创介入手术的病人非常有限。因此,国产替代的这个广阔的前景,就是微创医疗做大做强的基础条件。其创始人常兆华也曾多次表示,微创有 “万亿市值基因”。

经过十多年的运作,微创医疗于 2010 年登陆港交所。在资本的加持之下,微创医疗很快就加速了多元化扩张的步伐。

几年时间,微创医疗就陆续覆盖了骨科、神经、医疗机器人、医美、康复等 12 个赛道。且在资本的市场一帆风顺,也让常兆华更加的大胆。其后,微创医疗加速分拆,截止目前,已经分拆出了 5 个 IPO,分别是心脉医疗、微创脑科学、心通医疗、微创机器人、微电生理。然而从这几家公司的财报来看,分拆公司中仅有心脉医疗和微创脑科学盈利。

实际上,三年前随着美联储不断地加息,一些靠融资续命的企业都开始举步维艰,而走激进分拆之路的微创医疗陷入困境也只是时间问题。

过分激进的拆分战略,加剧了微创机器人、心通医疗、骨科及其他孵化资产蚕食其现金储备的速度。

2023 年报发布后,微创医疗的窘境越发明显。根据其财报显示,2024 年微创医疗必须还掉两笔债务,一笔是价值 2.95 亿美元短期银行借贷;另一笔则是要在 6 月前赎回 4.48 亿美元的可转债,两笔债务总计 7.43 亿美元。

要知道,截至 2023 年末,微创医疗账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 10.19 亿美元。庞大的债务,让资本市场开始用脚投票,若从最高位算起,三年时间这家医疗器械龙头股价跌幅超过了 90%,市值蒸发超过了 1200 亿港元。

幸运的是,在其最困难的时期,股东高瓴资本伸出了援手。4 月 5 日,微创医疗宣布,公司医疗自高瓴资本等机构处取得了一笔最高 2 亿美元的融资,并将获得 3 亿美元的借款,以偿还即将到期的 4.48 亿美元可转债。据悉,这部分资金的年化利率约为 5.75%,略高于同期银行借款。

值得注意的是,高瓴资本此举背后,或许非常无奈。据悉,2020 年 3 月,高瓴宣布以每股 13.5 港元增持微创医疗 4773.4 万股,耗资 6.45 亿港元。也就是说这一笔,高瓴资本浮亏超过了 60% 以上。

侃见财经认为,高瓴资本的出手,使得微创医疗的资金困境暂时缓解,但危机并没有解除,未来微创医疗以及常兆华的核心应该是降本增效,否则 “借新还旧” 的模式,最终可能将其拖入 “深渊”。

The 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organization.

The views expressed herein are solely those of the author and do not reflect the stance of the platform. The content is intended for investment reference purposes only and shall not be considered as investment advice. Please contact u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 content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platform.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