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优秀的企业家,四海为家 | 东哥笔记

作者 | 李成东

东哥笔记 128 期:

优秀的企业家,四海为家。上周有位海豚社会员 - 麦田吕瑞 来北京,我们聊完给了个意见。大英帝国是日不落帝国,我们做企业的,建立起自己的日不落的全球商业网络。

我记得十年前流传有一张日本人规划的产业链布局的图,叫做 “雁型模式”。

 

即在西太平洋地区,各国的经济发展像雁阵一样有序。日作为领头雁,亚洲四小龙为第二梯队,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为第三梯队。
但最近十年已经发生了改变,即中国成为东亚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最主要的投资合作伙伴。中国并不会停留在最低端的来料加工的制造业角色,中国人中国企业一定是往微笑曲线的两端走。

01

中国人,四海为家

中国过去主要是向全球输出商品,疫情之后,现在是向全世界快速输出创业者。中国创业者四海为家,海外和国内是加速强化链接 ing,所以会有很多很有意思的事情!

上个月去安徽黄山,一百年前的徽商也是四海为家。中国在所有的地区,在所有的行业都是群狼战术。这个是中国企业中国创业者,和其它地区国家民族的很大差别。很多人抱怨,中国人在国内卷,去了海外也是一样的卷。后来的创业者,不是做中国人之前没有做过的行业,而是喜欢做已经进入的行业,无限的杀价。

印度没有群狼,只有巨头经济。巨头如果能够靠家族的政治关系躺赢,为什么还要去创新和突破呢?

所以东哥说,中国品牌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除了明面上的华为小米传音大疆,还有更多品牌在水下。在非洲有卖几十亿瓷器的,十几亿的营养快线的中国品牌公司,亚米网在美国主打华人市场一年二三十亿美金,单品螺蛳粉卖 1 亿美金!

做海外品牌,首先不是高维打低位,而是品牌自信!

02
中国人的全球化才刚刚开始?

东哥和一个从海外转悠了一圈的朋友吃饭聊,东南亚也是有鄙视链的,多数也都是中国人做的。P2P/现金贷属于中上的,网络赌场和线下赌场属于中等的,缅北电诈属于最低级的。

与其说是电诈,不如说是绑票压榨,手段野蛮,技术含量低,收入又不高,口碑特别差。

东南亚某国最大的网络赌博公司,年利润几百亿,赚中国人钱太多,不敢回国。赚了太多的钱,现在各种的买经营性资产,把钱洗白。

印度市场的资金进出问题很大,所以也带来了一个利润巨大的业务,就是地下钱庄,中间通道收 10%。

东南亚电商还是很难赚钱,东南亚的老百姓还是太穷了,这几年卖水的公司发财了,地下钱庄,洗钱的(赌场),物流,营销等等。

同样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去中东和非洲市场其实更容易赚钱。但也不是做电商和互联网的,而是做生产,线下零售和品牌的。

我们知道传音是非洲之王,卖手机的。昨天第一次知道,还有两家在非洲做消费品在一百亿以上的。最早在非洲卖建材,后来转而做快消品,把国内过剩的生产线搬到非洲去。

大家可以理解为中国 20 年前的短缺经济,依靠进口,物价奇贵无比。统一,旺旺和康师傅是怎么靠中国市场发展起来的。

有个海豚社会员在尼日利亚做 B2B 生意,一年几亿美元,现在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上游缺货,因为没有什么竞争,工厂利润率是非常高的。还有一个会员是在非洲做电商的,也面临供应链的问题,现在也是想办法在本地找供应商合作。

昨天也是和自己投资的一家创业公司聊,自己抱紧平台的大腿,也开始往墨西哥和土耳其开工厂了,没有办法,地缘政治的风险,必须更加接近市场。而且是同样的业务,海外工厂利润比国内要高 20 个点以上。国内市场太卷了。

前一段时间和投资的茉莉奶白创始人聊,也在计划出海的生意。国内已经有一大把消费企业出海了,比如名创优品在海外应该有几千家店了,蜜雪冰城在印尼就有 2000 多家店了。

真正要做伟大消费品的公司,真心实意的建议看看海外市场,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主要是没有国内市场这么卷。

03

新商业 “殖民”,属于中国的第二大航海时代。

1492 年 10 月出生于热那亚的哥伦布帮助西班牙发现了美洲大陆。

1620 年 102 人(35 人为清教徒)从英国大陆出发到达美国纽约,建立起定居点。

此后越来越多被压迫的欧洲清教徒涌向了北美大陆。从最早的只求生存,到不断的拓展自己的陆地边界,商业边界。不只是种植棉花,蔗糖,烟草给大英帝国供应原料,后来自己建棉花厂和大英帝国竞争,英国加关税,导致了 1776 年美国独立战争。

因为劳动力不足,四百年黑奴贸易,给北美运去了 956 万黑奴,死在途中的加十倍。1865 年内战结束后,还修建了运河,铁路,后面就是挖掘石油,炼油厂,诞生了石油大王,钢铁大王,同时代诞生了可口可乐,爱迪生的电灯发明等等。

2000 年之前在整个非洲只有不到 10 万中国人,现在一个尼日利亚就拥挤了中国 100 万中国的,不是在创业就是在创业的路上。在欧洲也挤满了浙江人福建人创业者。有个温州的朋友,我 30 年前跟随父亲去欧洲的时候,中国人的地位仅好于难民,现在是约等于富人,所以华人在那边很低调。在东南亚有 3300 多万华人,绝大多数是在二战之前就移民到了东南亚。在新加坡,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前十大首富基本都是华人。即便是在美国,美国互联网,半导体最优秀的创业者之一也是华人。

我把疫情之前的 6000 多万中国移民及华人后代,比作是 400 年前的五月花号登陆北美,建立起定居点,顽强的生存下来。疫情之后,更多的中国人和商业企业加入这一波浪潮。中国企业出海,不是求生存,而是谋发展壮大,建立起更强的全球商业网络体系,涉足能源,矿业,农业,金融,军工,交通,基础设施,零售,物流,互联网,文化娱乐等各个行业。

犹太人很聪明,但也只有 2500 万人口。中国有 14 亿人口,算上海外的有 15 亿。这将是一个不可想象的新大航海时代!所以我要祝福海豚社的企业家朋友们,已经有前辈们完成了殖民拓荒,现在能在这样的一个好时机加入其中,可以创造更多的新商业奇迹。

04

中国品牌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未来中国有三个比较确定的机会:

第一个是境外医疗,未来 30 年人口老龄化对应医疗需求;

第二个是品牌出海;

第三个是聚焦核心品类。

为什么讲中国品牌出海是必然趋势?

第一个原因,国内太卷了。

跟当年欧美国家那些大品牌一样,无论是麦当劳还是肯德基,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都是在他们国内卷到受不了,怎么办?只能搞全球化,而且一出来就是走中高端的。

打个比方新秀丽 (Samsonite),宣传是来自美国的全球化旅行箱包品牌。实际这个牌子在美国已经破产了,美国破产有保护法,破产以后在美国是 99 美金 3 个,结果进入中国后一下子变成高端牌子了,还在香港上市。包括哈根达斯也是这个道理。

第二,如果品牌出海做不好,天天讲高科技也没用。

现在讲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也好,芯片也好,最终都是要造到手机,汽车里面变成一个消费品,让消费者去购买,所以又回到内卷和品牌出海。所以高质量发展是指我们投入这么多资源,最后还是要应用到产生更多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所以中国品牌出海不可逆,未来 30 年这个过程会淘汰很多企业。

第三个,伴随着你的企业做大,你有很多生产制造要本土化的。如果你做中高端,没法搞小包,那么直接从中国寄快递到美国,3 到 5 天,平均 160 块钱一个小快递,这个成本还是很高的。所以开厂全球化战略也要提上日程。

企业全球化后,各位老板的身家就不存在转移的问题,大壕无国界,就像苹果的事业都是在全世界的。每个国家自然都要想方设法留住你。全球化这个事情,过去我们把低端加工制造卖给外国,再到逐渐我们去外国投资盖厂,再到品牌国际化,倒推中国未来的升级变化,这是中国品牌出海的必然路径。

05

要做全球 80 亿人的生意

格局打开很重要。我们要做全球 80 亿人的生意,不是只做 14 亿人的生意。洋人花钱买咱们的东西,企业出口挣到钱后,百姓手里自然有钱买车买房,这些钱源自开放。拼多多为什么市场那么大,因为做全球市场。

我们以 5 年为界,也可以看到 5 年前我们不会说有多少中国企业海外市场业务做得多不错,SHEIN 是 2008 年创立的,也没什么人提。Tiktok 也没有。汽车品牌可能长城,奇瑞,吉利提到一些。

现在中国消费品领域出海的包括名创优品、蜜雪冰城、安克创新等中国企业出口出去的多了,配套带起来的,如墨西哥工厂。

中国企业要做品牌,纯工厂赚的钱确实太薄了。低端的做不了,咱们就要往高端的做。高端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做飞机做汽车这种研发的;另一种就是品牌化,中间的利润更高。


end

2024 年都在做出海,要注意风险,贸易保护政策、政治风险、合规风险、还有创新风险。

像 TikTok 在印尼交了 5 亿美金保护费,2024 年地缘政治肯定还是有的。

还有政治风险,今年是大选年,宁德时代在匈牙利投资也受到一定影响。中国欢迎投资,海外不一定欢迎投资,这是政治风险。

其次是合规风险,SHEIN 在日本被优衣库诉讼等等。

还有就是创新风险,很多人习惯把国内的习惯带到海外去,这是不对的。很多人借用中国经验搞降维打击,在国内做这个模式特别好,觉得在国外肯定能做,就投大量钱快速复制。例如国内新势力去欧洲,就不是那么成功。国内市场建店就有效,在那边失灵。盲目拓展海外业务,会交很多学费。要敬畏当地的零售商,你抢它的份额,夺人钱财,如杀人父母。

应对之道,有 5 条:1、小步快跑。未必有宏大的想法,先试起来。2、分散风险。可以多做几个国家,试试看,不要押在一个点上面。美国风险是最大的,欧洲还好一点。3、敬畏市场,不要乱搞。4、一开始就要重视合规。海外市场不能投机取巧。5、全球化思维,接地气做生意,先赢得用户满意度。用户不满意就不要出海了。

The 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organization.

The views expressed herein are solely those of the author and do not reflect the stance of the platform. The content is intended for investment reference purposes only and shall not be considered as investment advice. Please contact u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 content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platform.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