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为什么散户炒股总是亏钱?

小伙伴们,大家好,我是小猪。

最近看到一个段子,真的是感同身受啊。

韭氏家族标准操作:

1、看好不买一直涨。

2、追涨买后变熊样。

3、气愤不过又卖掉,卖后立即又大涨。

4、两支选一,必然错,买的大跌,没买大涨。

5、选错之后忙改正,换股之后又换错。

6、下定决心不再搞炒短线,长期持股,然则长期不涨!

7、终究熬不过,刚抛了长线,第二天就涨停!

8、于是又去搞短线,立即就被套。

9、为了解套,越跌越补,越补越跌,成深套!

10、套的吐了半年血,实在熬不住了,开始割肉,刚割完,第二天开始连续大涨!

11、连续大涨了几天,看的眼珠子都掉出来了,心一横追进,又再被套。

12、晕倒爬起,继续割肉。

13、痛定思痛,鼓起勇气,反向操作。

14、惯性下跌,准备反转,股票停牌。

15、解冻之后熊市开始。

16、接连跌停板。

17、直接撞墙。

18、刚撞完,开始大涨。

19、躺在医院,开始看盘。

不知道你看完有没有同感~

今天我想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谈一谈,我们为什么会出现上面的行为,导致一直亏钱?

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力图揭示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它给了我们一套金融市场当中关于人性的理论框架。

股市中资金的流动总有其不同的原因,群众在狂欢,资本在垂涎,这个链条上的许多肥肉又在摇摇晃晃,而身处其中的个体每天都将经历喜怒哀乐种种相似的跌宕起伏,这一切,不过就是该理论的一个现实缩影。

我主要讲一下行为金融学中的三个心理特征,分别是:损失厌恶、心理账户、参考点依赖

损失厌恶

下面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体会人在面对盈利和亏损时的不同心理。

请在 A1 和 A2 中选择一个:

  • A1:你有 50% 的机会得到 1000 元,50% 的机会不得钱。
  • A2:你有 100% 的机会得到 500 元。

你会选择赌一下 A1,还是确定性盈利 A2 呢?记住你的选择。

我再请你在 B1 和 B2 中选择一个:

  • B1:你有 50% 的机会损失 1000 元,50% 的机会不损失。
  • B2:你 100% 损失 500 元。

你会选择赌一下 B1 还是确定性损失 B2 呢?

你是不是在 A1 和 A2 中选了 A2,100% 的机会得到 500 元;而在 B1 和 B2 中选了赌一下 B1,50% 的机会损失 1000 元,50% 的机会不亏?

大部分人都会这样选择。

我再问你,在 A1 和 A2 中,你究竟看中了 A2 的什么?

你可能会说,A2 比较确定,我喜欢确定性的东西,不喜欢冒险。

喜欢确定性、不喜欢冒险,用金融学的术语来表示,就是厌恶风险。理性的人都是厌恶风险的,这没什么奇怪。

但是,你发现没有,你不喜欢冒险这种厌恶风险的偏好只是在面对盈利时,当你在面对亏损的时候,你却没有选择确定性的损失,而是选了赌一把。

所以,在损失区域,你是喜欢冒险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认为,人们在内心感受上,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带来的痛苦要大于等量获得所带来的快乐。同样一件东西,你得到它产生的愉悦,跟失去它产生的痛苦相比较,后者更强烈,这种心理特征就称作 “损失厌恶”。

假如你买了一只股票,涨停了,赚了 10%,你会很高兴,但如果是跌停了,损失-10%,这个痛苦可能要 2 倍于盈利的喜悦。

所以,现在,你是不是理解赌徒的心理了?你要劝一个赌博的人,让他别赌了,真的很难,让他别赌了,就是让他接受确定性的损失。他会说:你再给我一次机会,我有可能扳本。

其实,不光是赌徒,你自己在损失的时候,也想要冒险吧?

传统金融学认为人都是讨厌风险的。而行为金融学认为,人讨厌风险这个特征只是在面对盈利 时才表现的,在面对损失时,人却表现为喜欢风险,更喜欢赌一把,看是不是有机会,能绝处逢生。

好,那这种心理会带来什么结果呢?回忆一下,你是否经历过以下两种情况:

  1. 当你的股票上涨时,你是不是 2、3 个涨停(或者 20-30% 的涨幅)就落袋为安了?
  2. 如果它下跌了,你可能迟迟既不愿意加仓,也不愿意卖出止损,你唯一做的就是在那里傻等,希望等到有一天解套。
  3. 经过长时间的等待,如果你足够幸运,终于解套了,赶紧抛出后,股价又一飞冲天,让你追悔莫及

我的描述对吗?为什么我能猜到你的行为呢?

因为市场中大多数人都和你一样,包括我也是经常如此。

最后,我们的股票账户很有可能成为一个烂股集中营。当持有的好股票上涨时,我们往往偏向于保守,见好就收,安慰自己 “落袋为安”;当持有的烂股票下跌时,忍受不了亏损,不愿意承受 “割肉” 带来的痛苦。所以,好的股票经常卖飞,烂的股票都留了下来。

参考点依赖

在所有研究实际决策的理论中,行为金融学家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的前景理论 (Prospect Theory) 最有名,并因此获得了 2002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前景理论最著名的观点是,决策依赖于参考点

什么意思呢?假设你的办公室是恒温的,你对温度没什么感觉,但秋天当你走出办公室的时候,一阵风吹过,你会觉得有点冷。办公室的温度就是参考点。但是在外面呆一段时间之后,你是不是对温度又没什么感觉了?这个时候,户外的温度就成了参考点。

人本身就是通过变化来体验生活的。

网上有一门很火的公开课,叫《哈佛大学的幸福课》。课程火爆说明了 “什么是幸福” 是大家都很关心却又很困惑的一个问题。其实,幸福就是效用,幸福是效用的生活化表达。

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感到幸福呢?

期望效用理论认为,效用是财富的增函数,虽然边际效用递减,但财富水平高时的效用肯定比低时的效用要高。但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例如,公司这个月给你发了一万元的奖金,你高不高兴?

传统期望效用理论认为,你当然知道自己是否高兴,因为这一万元绝对值带给人的效用是确定的。但你可能会说,等一下,我得先看看同事拿了多少钱,如果他们拿了五千,我就高兴,如果他们都拿了三万,我就不高兴。

所以,参考点就是同事的奖金水平。

前景理论认为,效用并不取决于财富绝对值带来的感受,而取决于跟谁比,跟谁比,就是参考点的位置。

参考点不同,效用是不同的。

哪些因素会影响参考点?

既然参考点很重要,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参考点的位置呢?研究发现,参考点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参考点与历史水平有关

在金融领域,投资中的历史水平,最重要的参考点是成本价。

投资者总是会将现在的价格与成本价比,我称之为 “往回看”。往回看是与历史在比,而理性人是 “往前看”,看未来。

“我已经赚了 20%,可以出手了”

“我已经亏了 15%,等我解套了就走”

……

这些常见的投资决策,其实都是在 “往回看”。无论是 20% 还是是否 “解套”,你在决策时一直都在与自己的成本价比,这个参考点成了影响你决策的重要因素。

还有比如,现在股价又跌了,我再买一点,不就摊薄成本了吗?摊薄成本,这是你将参考点定在成本价而做出的决策。

历史水平的参考点,除了成本价之外,还有最高价、最低价等。

这只股票它的历史最低价只有 10 元,现在股价已经涨了 10 倍了!绝对是高位,谁买谁傻!

这只股票曾经涨到过 200 块,现在才 20 块钱,好便宜哟,现在买入,10 倍空间!

回忆一下,一直以来,或者说是曾经,你是不是都是这么操作的?

这些常见的错误投资决策,其实都是参考点依赖的表现。

理解这一点,对我们的投资行为有何启发呢?

只有一个人快速认清过去买入的成本与股价未来的涨跌完全没有任何关系的事实后,才能摆脱参考点依赖对你决策的影响,轻装上阵。

牛逼的投资者,都是看未来,把锚点放在公司的基本面变化上,不会非要等到回本才抛掉一只应该抛掉的股票,也不会因为账面已经有了浮盈就急于变现。

而普通的投资者总是喜欢将现在的价格与成本相比。

投资逆人性的地方就是在这里,不能忘记自己的成本,那你注定只能做亏损的大部分人。

断舍离和放下执念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确实会很难。

除了强调自律以外,有没有一个更有效的方法来帮助我们克服人性?

经过研究表明,参考点还与期望水平有关,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是取决于结果和设想之间的差距,而不是结果本身。

参考点与期望水平有关

期望水平指心理预期的一个水平。

例如,你买房子的成本价是 100 万,但预期水平可能是 500 万,那出售价格的参考点可能就是 500 万,而不再是成本价 100 万。

那好,如果 1 个月后这个房子的价格从 100 万涨到 300 万元,你会急于出售吗?你不会,因为它离目标 500 万元还远着呢!

在投资的时候,经过充分的研究分析,你把一只现价 10 元的股票的目标价定为 20 元的时候,你就完全不会受到 2 个涨停的影响急于落袋为安了。

参考点与身边人的决策有关

将决策的参考点定为同行或朋友的决策,这称之为决策的 “同群效应”。

研究发现,在公司金融领域,公司的资本结构(负债率)会参考同行业公司,公司是否违规也会受同地区公司的影响。

国外的研究发现,公司的分红水平会受同行业公司的影响。

投资决策同样有很强的 “同群效应”,很多人投资不是去看投资对象,而是看朋友、专家买了什么,卖了什么,然后跟随决策。

参考点可以被控制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指出:“可以通过改变参考点的方法来操纵人们的决策。”

比如,商场在促销时,一件 3 千元的衣服,如果原价出售,就不如以 3 万元原价现在 1 折出售销售得好。原价是顾客决策的参考点,1 折让人感觉便宜。

很多人买东西,不是看绝对价格,或自己是否真需要,而是看是否便宜。

“便宜” 需要参考点,而参考点往往被卖家所利用。

现在各大网站人为制造了很多促销日,许多平台商家都会参与,通过控制参考点的方法来让顾客产生 “便宜” 的错觉,有效达到了促进销售的目的。这就是各种人造节日存在的行为学基础。

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就是指对于同一样东西,在你的心里将它们差别对待,划归不同的账户,按照不同的规则进行管理。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假设两种情景:

  1. 某天你做错事被公司罚了 1000 元,心情不好,但是在回家的途中你捡到了 200 元。
  2. 某天你做错事被公司罚了 800 元

这两种情境下你同样损失的是 800 元,你觉得哪种情境你会心情更好?

我想大部分人会猜是第一种,为什么呢?

是因为我们往往会为收益和损失设置不同的 “心理账户”,并且往往用不同的方法来看待不同的 “心理账户”。

再比如,现在电商除了喜欢用 “抽奖” 这种形式来代替普通折扣以外,还喜欢用 “满减策略”,购物 “满 1000 减 200”,而不是说直接打八折。

那是因为,一件商品打 8 折,1000 元的东西付出 800 就能买到,差异貌似没有这么大。但是如果是满 1000 减 200,感觉是自己已经先付出了 1000 块,然后又额外收获了 200 元。

这更加强烈地区分了两个不同的心理账户,让消费者觉得自己获得的优惠更多。

这一点与大家买股票也颇为相似。

当先跌下去 8%,收盘的时候又往上涨了 3 个百分点,最后跌幅是-5%,是不是比直接一路南下,下跌 5% 要感觉好很多?

曾经国外有个电视节目,被测试者刚刚赢得了 1 万元的收益。现在跟他说有一个新机会参加一个胜率大于 50%,收益与损失均为 2000 元的游戏。你猜他会接受还是拒绝这个新机会?

他几乎没有犹豫的接受了,并解释他的思考过程:

现在我已经有 1 万元的奖金落袋为安,即使在下一次游戏中出现了 2000 元的损失,这也不会对我的情绪造成实质干扰,因为我觉得自己在用之前赢得的资金下注。

看到没有,投资者在前期靠资本市场积累了第一桶金后,往往能在之后的投资生涯中进行更理性的思考,抓住每一次 “期望值” 大于 0 的机会。

正是因为人们同样将 “投资赚到的钱” 和 “打工赚到的钱” 放入了不同的 “心理账户”。

我们再设想一下,如果他先损失了自己的本金 1 万元,现在有一个新机会参加一个获胜概率大于 50%,收益或损失均为 2000 元的游戏,他会接受还是拒绝这个新机会?

我想很多人可能就趋于保守了吧,“我刚刚损失 1 万元,心有余悸,那些都是我的血汗钱,我不希望进一步亏损,如果再损失 2000 元,我心理上会感觉更痛苦。”

所以同样的一个 “期望值” 为正的机会,对于他来说就不那么具有吸引力了。

总结

损失厌恶、参考点依赖和心理账户,对人的影响不是单一的,很多时候,它们会相互影响和加强。

比如损失厌恶和参考点结合起来,会让人们在亏损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心理账户和参考点结合起来,会让你进行频繁的交易,而错失一波资金翻倍的机会。三者同时结合,会无限放大你的贪婪和恐惧。

所有的行为金融学,归结到最后,都是在研究人的行为,都绕不开一个终极法则:人性。

其实人性很多东西,最开始就已经敲定了,你闻到了食物的香味就会肚子饿,你看到一个好看的姑娘就会想去搭讪,你看到别人投机赚了大钱你也或多或少会动一些心思。等等等等。

其实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没有谁生来就学会如何禁欲。

克制和利用人性,是我们要用一辈子去做的事情。

当你从心底认识到了自己的脆弱,认识到了人性的问题,才是你开始学会如何去平衡和克制人性的时候。

The 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organization.

The views expressed herein are solely those of the author and do not reflect the stance of the platform. The content is intended for investment reference purposes only and shall not be considered as investment advice. Please contact u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 content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platform.

Like